日期:2025-07-13 09:38:35
笔者这两天看到了一些事情,不吐不快。
一位在美华人,语气充满鄙夷的说道:“这就是教育的脱节,希腊字母只有中国人写印刷体。”
“大把在中国完成高等教育的人,出了国门看不懂人家的书写体……睁眼看看这个世界吧。”
这还不算完,他还顺便秀了一下自己那“在美国上学前班的儿子”,所写的英语字。言下之意:你们这些大学生,还不如他儿子!
在美华人展示的学前班的儿子,所练习的英文草书
这件事情的起因呢,是知名大V,卢克文,近日在社交平台上,分享了他在国外酒店遇到的一件事:
卢克文说,酒店前台给他写了一串wifi密码,字迹比较花哨,他错看成了“velanation”。
但实际上是“relaxation”,开头的字母“r”和中间“n”看错了。
(大家也可以看看上面这张图,试试能不能认出来。)
这种字体,叫做“英文草书”,而咱们国内学习的英语,通常是“印刷体”。卢克文没认出来,其实是非常正常的。
但是评论区有位在美华人就不乐意了,断言是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。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。
那么问题就来了,看不懂所谓的“英文草书”,真的很丢人吗?
中国的教育,真的脱节了吗?
英文草书,在国外真的很流行吗?
首先,咱们必须承认,文章开头提到的“英文草书”(cursive script),曾经确实很流行。
在20世纪的美国和许多英语国家,草书是学校教育的标配。孩子们在小学苦练字体,力求写出流畅优雅的连笔字。那个时候,草书不仅被视为一种实用技能,方便快速记录和签名,还承载了文化与个性的表达。
咱们来看看,标准的“英文草书”,与咱们学习的“印刷体”,对比一下,分别是什么样子。
左边,就是一种常见的英文圆体草书字体,乍看之下,确实很优雅。比右边,咱们中学课题所采用的印刷体,更有艺术感,更好看。
所以,不难理解,在过去,一手漂亮的草书,确实可以让人引以为傲。
然而,手写体的缺点也也很明显:可读性差。尤其对于不熟悉草书的人,以及英语初学者来说,辨认字母非常困难。
更重要的是,时过境迁,如今的英文草书,连外国人都不怎么用了。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,手写机会越来越少,键盘输入成为主流。
2010年,美国的《共同核心州立标准》(CCSS),取消了草书的强制教学要求,优先教授打印字体和数字技能。
大家看看下面这张图,美国许多州的学校,甚至放弃了草书课程。
如今的美国年轻人,很多连草书都不会写,更别提熟练使用。在日常生活中,草书的应用大多局限在签名、婚礼请柬或书法艺术等小众场景。
即便在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地,草书的教学也在逐渐减少,更多是简化版的连写字体。
既然草书在英语国家都用的越来越少了,凭什么说中国人看不懂草书,就是“丢人”,就是“教育脱节”?
这种逻辑,显然站不住脚。
中国的教育,真的脱节了吗?
现在我们再来回过头看看,中国的教育,真的如他所说,脱节了?
很显然,并没有!
我们首先要明白,中国教育的本质目标,是什么?
咱们先从大的国家层面来说,教育的意义,无非就是为国家储备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科研人员。中国教育的重点,是培养能够在科技、工程、医学等领域推动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。
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,其教学的核心在于,帮助学生掌握国际交流的工具——阅读学术文献、撰写技术报告、参与全球合作。
咱们从小学习的印刷体,作为标准、清晰的书写形式,完全能满足这些需求。
举个例子吧,这是世界顶级期刊,《自然》(nature)展示的期刊文章。大家看看,这是草书,还是印刷体?
节选自nature网站,为了方便阅读,笔者对原文进行了翻译
草书?它不过是手写时代的小众技能,与现代科技发展毫无关联。
更何况,中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的成就,已经证明了教育的成功。从“嫦娥”探月到“北斗”导航,从5G技术领先全球,到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,中国在多个领域不仅赶上了西方,甚至在局部超越了美国。这些成就,靠的是扎实的学科教育和创新能力,而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草书。
再从个人发展的层面来看,教育的重点无非是“德智体美劳”。
英文草书与这些目标有何关联?它既不提升道德修养,也不增强智力,更与体育、艺术或劳动技能无关。相反,学习草书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练习,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,投入产出比极低。现代社会,信息传递早已数字化,电子邮件、文档编辑、即时通讯才是职场和生活的常态。
草书,充其量是个装饰品,一个“绣花枕头”,学了也无用武之地。
更何况,大多数中国人完全没有出国的需求。即便出国,日常交流靠的是口语和打字,草书出现的场景少之又少。卢克文看错wifi密码,不过是个小插曲,硬要上升到“教育脱节”,也太小题大做了吧!
对了,我再多问一句:一个普通美国人,能否看懂中文书法里的草书?
如果不能,是否也要说美国教育“脱节”?
这种双标逻辑,显然是荒谬可笑的。
真正脱节的,恐怕是某些在美华人自己!
这位在美华人的言论,暴露了出其本人狭隘的眼光——只盯着自己眼前的“一亩三分地”,一味想着如何迎合西方社会的规则,却从不思考如何改变或影响周围的环境。他们习惯了“融入”,却忘了“自信”。
在他们眼中,中国的教育必须模仿西方,学习草书才能“接轨国际”。殊不知,西方社会本身早已抛弃了草书,转向更高效的数字工具。这种盲目的崇洋心态,才是真正的“脱节”!
反观中国,教育的战略思考从未盲从西方。从恢复高考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,从“双一流”大学建设到职业教育改革,中国始终根据自身国情,制定适合的发展路径。咱们当然愿与西方国家友好相处,但友好相处并不意味着一味模仿。融入西方社会是个人选择,但绝不是唯一出路。中国的崛起,靠的是独立自主的创新,而不是对西方标准的亦步亦趋。
更何况,如今的中国愈发强大,我们有足够的自信,证明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。
从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,到科技、文化、外交的全面进步,这些成就,不比一手草书,更有说服力吗?
中国有自己的价值观。我们无需用西方的文化标准,来衡量自己的价值。
结语
某些在美华人的逻辑,着实是令人啼笑皆非。
他们拿着过时的草书当“国际标准”,却看不到中国教育培养出的无数人才,正在改变世界的面貌。英文草书?那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,早已被信息时代的洪流冲淡。
与其嘲笑同胞看不懂手写草书,不如睁眼看看:这个世界,正在因中国的崛起而改变。
而那些一味崇拜西方的“精英”,或许才是真正需要“睁眼看世界”的人。
京海配资-太原股票开户去哪里-靠谱的配资公司-微信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